趙鶴清大師傑作探析

雷宏安

趙鶴清先生是雲南近代史上的一位頗有魅力和影響的書法家、美術家、園藝家和愛國詩人。他多采多姿的藝術人生煥發出無窮的魅力,為社會留下了一筆珍貴而豐厚的文化遺產,如《松泉遊草》、《松泉詞鈔》、《滇南名勝圖》、《蒼山洱水圖》、《百菊圖》以及《墨貓》圖等。尤其是那些遍佈昆明、姚安、大理及宣威名山勝境的楹聯匾額和碑刻題詠,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在此,筆者僅以如下幾處傑作為例,稍加探析,也許能為大家進一步更深入地瞭解趙鶴清先生的思想品格,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訊和依據。

一、果證菩提

趙鶴清先生曾為姚安龍華寺題了一塊“果證菩提”的匾額,掛在菩提女神像佛龕上。值得深思的是,他為什麼要題此匾?其中有哪些重要含義?據趙鶴清先生考證:此寺原名“活佛”寺,初建于唐,後毀於火。康熙間重修,光緒二十七年複建。而“活佛”之說原是西藏密宗即喇嘛教對大德高僧的專稱。密宗傳入雲南在大理地區影響較大。這與南詔國敬祀觀音菩薩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南詔國開國皇帝細奴邏得國便是靠觀音點化。其實就是依靠宗教力量取得政權。因而南詔王室非常崇敬觀間,並將之奉為護國之神、勝利之神和吉祥之神。特別是象徵大智慧、大慈悲、大威德、大神力的千手千眼觀音聖像,更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千手觀音也是藏密的主神,達賴喇嘛即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大理地區成了“妙香佛園”,姚安即是南詔王朝的領地,密教的影響可想而知。

但龍華寺的“活佛”究系何人?趙先生作了專門考證。他認為一是指大理國時期的相國高泰祥之女出家修成。二是指雞足山來的神僧。兩種說法都各有所依。高氏女之說則又跟元軍入滇滅大理國的歷史有關。據說元軍入滇攻陷大理,高泰祥戰敗被俘,誓死不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九子一女四處逃亡,各自謀生。其女逃至姚安遁入空門,削髮為尼,終日黃卷青燈,念佛誦經,平日常作善事。一次,她將隨身攜帶的九粒菩提子植入土中,對天祈禱說:“若幾個哥哥都還在世,那麼這些菩提子便長成大樹”。後來,這九棵菩提子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又生出許多子來。她就將菩提子串成念珠分別送人,作為尋找其兄弟的聯絡信物。某日,她的九個哥哥弟弟都竟然不約而同的來到寺中和她相見。她亦修成正果。鄉人因感她樂施好善與尊親重義之德,將她稱為“活佛”塑像祭祀。此說意味著姚安在元代便有“女活佛”產生。另外,有關雞足山神僧曾來潛修密煉之說,更是考察密宗傳入姚安的重要線索。傳說唐代天佑年間,有高僧在雞足山寺廟掛單,受到方丈的熱情款待。住了一久,高僧欲將辭別。臨行時向方丈提出希望能派一人幫其挑行李。當時正值年三十晚,方丈說:寺中人手不夠,大家都要忙著做事,只有大殿上的四大天王閑著,可以請他們跟你去。高僧說:“很好,就這麼辦了”。當晚,高僧便悄悄離開。次日清晨,眾僧才發現大殿上的天王少了一尊,找了很久,才在姚安的龍華山上發現。當地人認為,這是佛祖顯靈,就在山上建寺,弘揚佛法,便將此寺呼為“活佛寺”。這兩種說法都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即姚安的龍華寺古代即是“活佛”修證菩提的重要場所。傳說是歷史的影子,它包含著重要的歷史文化資訊,值得後人注意。

在此,我們必須弄清什麼是菩提?它與修練成佛有何關係?根據龍樹菩薩寫的《大智度論》(卷四)說:“一切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為菩提”。可見,“菩提”就是一切佛法的總稱;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所說的“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至高無尚的能將一切眾生都度到彼岸世界的“無量正等正覺”。此“三菩提”包括“佛菩提”、“聲聞菩提”、“辟支迦佛菩提”。它即是修成佛的正果。所以,佛菩提就是義理深妙、法味無窮的聖果。“菩提子”、“菩提珠”、“菩提樹”皆是佛法的象徵和比喻。若照惠能大師的說法:“菩提本無樹”,那麼也就沒有什麼“菩提子”了。菩提女所種的“菩提子”其實就是印度傳來的一種稱為“菩提樹”的種子,它象徵佛法從印度傳入。趙鶴清大師早年便博通三教、精研妙典,對這些傳說是很熟悉的。他晚年又曾三次赴宣威和著名的“商賈將軍”蒲在廷先生一道建立了“雲南金剛乘學會迤東分會”,弘揚佛法。又在蒲先生家中舉辦消災法會,在松鶴寺中講經說法。由此可見,趙鶴清先生早已是佛門的大德居士了。

他題寫此匾的含義至少有這麼幾層:其一,對家鄉姚安龍華寺中曾有“活佛”修煉的歷史和榮耀表示崇高的贊許和尊重。其二,對“活佛”普度眾生、廣行善事的無量功德予以至誠的歌頌。其三,對佛法的竭誠提倡與赤心維護。其四,表示了趙鶴清大師對佛教寺院的熱心捍衛。其五,昭示後人永遠銘記故鄉的文化要義。顯然此匾最直接、最具體、最有力地表明瞭趙大師與佛教結下的深厚情緣。“活佛”即是“菩提”的象徵,它又使人想起清朝康熙皇帝賜給西藏達賴喇嘛的《菩提妙果》金匾。二者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匾至今仍懸于布達拉宮的金頂佛堂之上,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作用,意義不可小覷。

二、煙波世界

在名揚中外的大觀樓有一塊筆力雄渾、瀟灑自如、神采飛揚的匾額“煙波世界”高懸于二樓屋簷間。此匾亦是趙大師的傑作。

大觀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齊名,同屬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因為范仲庵的《岳陽樓記》馳名天下;黃鶴樓因有呂洞賓的傳說揚名四海;滕王閣則有王勃的《滕王閣序》聲譽崇隆;而大觀樓更以孫髯翁的《長聯》聞名世界。儘管如此,趙鶴清大師還是以飽滿的激情、嫺熟的手法揮毫寫下了氣勢磅礴的“煙波世界”為之增輝。人們或許要問:他寫此匾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其含義如何?不管人們如何理解,有一點是不可否定的,即作者書寫此匾的心情應該是開朗、樂觀、豪放與向上的。絕沒有半點所謂“煙江上使人愁”的傷感,或者“有人樓上愁”懊喪。大觀樓因座落在滇池的北岸,面臨素有“五百里”之廣的湖面,它那煙波浩渺,空闊無邊的雄偉氣勢,歷來都會使那些來此登臨的高人韻士們歡喜讚歎!就連當時窮困潦倒、身無分文的孫髯翁都發出把酒淩虛,喜茫茫空闊無邊的感歎!看著滇池周圍的萬頃晴沙,豐產香稻及翠羽丹霞,誰不會為這壯美秀麗的風光而不感到心潮澎湃、激情昂揚呢?很顯然,這空闊無邊的煙波世界是極為可愛、美好和壯觀的。只有心胸開闊、目光遠大的人才能深刻地領會它的宏富內涵。由此可見,趙大師題寫此匾時的心情的確是熱情洋溢、豪邁曠達的。因為在他心中,早有佛家“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寶華世界”、“琉璃世界”等無窮無盡的大千世界了。煙波世界則是它們的縮影。按全息論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粒子,都是宇宙的全息縮影。因而,對佛教文化深有領會的趙鶴清大師早將大觀樓所見的“煙波世界”當作無量大千世界的全息縮影了,這是多麼廣闊的胸懷與深邃的目光啊……。

三、龍門楹聯

西山龍門石窟風景區,乃是昆明最重要的佛道文化聖地之一。龍門片區的山原名“羅漢山”有人從高嶢附近攝影發現,龍門的山形遠看的確有點像個羅漢的頭像。據趙鶴清先生考證:這裡“梵宮仙宇,次第相連”、《重修滇志》載:“羅漢山半有羅漢寺”,故此山因寺得名。“由寺而上”為“朝天橋、靈官殿、純陽樓、玄帝殿、抱一宮”等一批嵌懸崖間的建築群。這些建築皆由明清兩代相繼建成。

《昆明縣誌》雲:羅漢山石室,明趙煉師開鑿、從石棧而入,可達雲華洞。此後則由道光年間道士招山腳龍門村石工,花費十三年多功夫開鑿出“雲華洞”和“達天閣”。“此處高出雲表,憑欄下視,惟見昆海茫茫,危險萬狀”。閣中以石雕成文昌帝君、關聖帝君、魁星點鬥神像,以壯昆明文脈。石牌坊上刻龍首,故將此處呼為“龍門”。趙大師于1915年曾在這裡畫了“梁王避暑台”、“古郁羅台”、“孝牛泉”、“第一洞”、“雲華洞”、“達天閣”、“老君殿”、“太極宮”等一批圖畫,真實地保留了龍門景區的歷史面貌。1930年夏,他又親筆題寫了一幅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刻于達天閣中門的石柱兩側。細觀其聯,可發現此聯決非單純的應景之作。反復推敲,乃是深含哲理、密藏玄機的醒世良言。若只從字面上理解,楹聯似乎講的是立身處世之道。它教化世人每當身處困境、險境之時,為了謀求生存發展的機會,首先要把腳跟站穩。而當情況好轉之後,事業有所發展,乃至取得很高職位,獲得很大成功,達到極高水準之時,更要把心境放平;要能平等對待同事、朋友、親人,不要歧視、藐視、忽視、仇視他們。這無疑對世俗的某些“置身霄漢”即高高在上的老“總”們,敲了警鐘!實際上就是寓教于聯,充分發揮了醒世導眾的勸化作用。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聯原文在1915(民國四年)出版的《滇南名勝圖》一書裡,有關“達天閣”之圖的注釋中(詳見該書P98)上載:“心境”原是“心地”。一詞之差,用意大變。因為“心地”指的是成佛原理。佛教要人修煉成佛,從菩薩來說,便有十地之分,也就是有十個階次。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其神通智慧都差別很大。這十地便是《十地經》上所說的“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輝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不動地、善相地、法雲地”。修證成佛就必須在心地上狠下功夫不可。離開了心地就談不上成佛,所以原作裡的“心地”講的就是修煉成佛的道理。它教導一切學佛的人,即使修到十地菩薩的高度、快成佛了,更要謙虛謹慎,擔負起普度眾生的神聖職責。這就是“心地”的玄機妙理。

但此聯寫成的第十五年後,趙鶴清因要遠出雲南,臨行前便和幾個知心朋友共游龍門。朋友們建議把他的楹聯刻在龍門上,大家建議把“心地”改為“心境”,以恒順眾生。趙鶴清欣然接受了大家的意見,便將此聯和同遊人的名字一齊刻在達天閣中門的石柱上,留下一段佳話……。

四、得其所哉

翠湖原稱“九龍池”是昆明市區內風景如畫、繁花似錦的遊覽勝地。這裡原建有蓮花禪寺,供奉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又被稱為“海心亭”。

據趙鶴清先生考證:前清康熙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巡府王繼文所建。繞亭為放生池,遊鱗千萬,游泳荇藻間。遊人飼以餅餌,魚群吹浪相爭,殊有樂趣。有福建人黃奎光君曾題了一幅對聯掛在這裡。聯曰:“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何時閑了,與明月對飲而三”。此聯題得非常恰當,趙鶴清先生認為相當不錯。但遺憾的是,卻缺少一個與之相配的匾額。於是他想起鄭國大夫子產所說的“得其所哉”名言,便於1894年秋揮筆寫下此“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的大匾,命人刻出懸掛此間。

此匾非同凡響,通常風景名勝區的亭臺樓閣,橫匾多用四字格寫。如“大雄寶殿”、“三清聖境”、“圓通禪寺”、“嗚鳳勝境”等等;當然也有二字、三字的,如“紫府”、“玉京”、“財神殿”、“天王殿”、“地藏殿”等;而翠湖的這塊匾則竟用二重疊句寫匾,實屬罕見。尤其是它的含義非常值得推敲,若細加思考,它至少包括如下幾層用意:其一,歌頌翠湖的風光確實秀麗、確實美妙。任何人到此一遊都會覺得非常值得,如到仙境一樣。其二,歌頌水中魚兒,能在如此美好的放生池中自由自在地生存,真是非常快樂自在。其三,歌頌遊人把魚拿來這裡放生的功德,非常恰當、對頭。對廣大善男信女來說,放生即是種福田、有善報,能消災免難的善行,就是修行積德的表現。佛教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同樣,救魚一命,功德也不能小覷。因為眾生是佛,救了魚的命,也就是救了“未來佛的命”;其四,讚揚翠湖原來建的蓮花禪院供奉觀音菩薩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所有這些就是“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大匾的真正含意。

由於此匾名氣較大,過去曾被人盜竊未遂,為了保護文物,公園已將它取下封存于安全之處,所以現遊人已暫難睹其丰采了。

五、三豐聖像

趙鶴清從小就酷愛畫畫,山水、花鳥、人物、器物都畫得不錯。不論哪種畫,都充分展現了他在構圖、佈局、線條與設色方面的藝術技巧。人物畫極為傳神,畫得最令人稱奇讚歎的人物畫就是至今尚存的那幅刻在圓通寺裡的“三豐聖像”。

此畫位於大雄寶殿東側,納霞屏傍采芝徑入口的石壁上。畫上的張三豐並非騰雲駕霧、降龍伏虎的威猛形象,而是神采飄逸、面容慈祥、寬衣大袖、赤足踩地的常人形象。他雙手交疊於腹部、腰帶長墜于正中、神閒氣定,長鬚垂胸、表情高深莫測,整個人物雖只用單線條描繪,但卻有呼之欲出的立體感。筆法嫺熟精練,完全是唐代傑出畫家吳道子的風格特色。

張三豐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曾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他的醫術、卦術、法術、武術都很高明。《明史》中有傳,他是遼寧人,原名張君寶,生在元末明中,民間傳說很多。如他衣著不正,邋邋遢遢,長年一衣一袍,恒不洗澡,但卻身有異香。常半月一月不食,食則升鬥可納。冬天常臥雪堆中不覺其冷,明朝皇帝曾多次下詔,遣使尋遍天下,恭請他出山總領天下道教。他都不為所動,隱居深山專門煉丹。他曾預言武當山若干年後必當大興。其後果如其言,皇帝賜錢大興土木,在武當山大修宮觀廟宇,專門敬祀“北極真武大帝”。武當山成了我國影響很大的道教聖地。

據說張三豐曾入雲南,一段時期曾隱在武成路的城隍廟裡,秘授道法。後來又到姚安的筆架山中煉丹,故姚安縣亦有三豐祠,趙鶴清早就聽過許多有關張三豐的故事,對張十分敬仰。於是又根據姚安三豐祠塑像和昆明金殿三豐殿中的形象,繪製出不同凡響的又一幅三豐聖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此像和圓通寺中的那幅摩崖石刻像乃是雲南現存僅有的兩幅“三豐仙師”石刻畫像,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藝術價值。

六、餘論

有位學者曾經這樣說過:“打開人類智慧寶庫的金鑰匙有三把。一把就是數學,一把就是音樂,一把就是宗教”。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數學是抽象思維,音樂是藝術思維,而宗教則是靈感思維。令人非常驚奇的是:趙鶴清先生居然能將這三種思維方式巧妙地運用在他的一系列傑作中,充分地表現出他泉湧的創作情感!而且成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主題和題材、內容和形式幾乎都與宗教文化,特別是佛道教文化,有直接間接、內在外在、縱向橫向、深層表層、必然偶然的種種聯繫。因此,人們在研究、探索與解析他的藝術人生及作品時,都決不能放棄或忽略了這些寶貴的東西,也正是這些寶貴的東西,才使他的作品和人品擁有崇高的價值和無窮的魅力……。


參考引用資料:《滇南名勝圖》、《藝精通妙理》、《昆明縣誌》、《大智度論》、《心經》、《十地經》、《龍華寺佛龕畫詮釋》等。

注:本文作者雷宏安先生,系雲南民族大學教授,雲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宣威勝境松鶴寺》一書主編。